主要習性:真菌病害,全國麥區都有發生。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發生,危害麥葉、莖、穗。 雨水多、濕度大易發病,發病時間3-5月份。 對小麥產量及品質危害很大。 防治方法:防治適期:田間發病率在3-5%時,即要防治。 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。 推薦藥劑:36%甲基硫菌靈懸浮劑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

小麥赤霉病示圖
主要習性: 真菌病害,全國麥區都有發生。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發生,引起苗枯、莖腐、穗病。 楊花期遇雨、濕度大、低洼田塊發病重。 對小麥產量及品質危害很大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在小麥初花至盛花期用藥,根據病情可增加防治次數。 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。
推薦藥劑: 10%井崗·蠟芽菌懸浮劑
36%甲基硫菌靈懸浮劑
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

小麥紋枯病示圖
主要習性: 真菌病害,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和黃淮平原,呈發展趨勢。 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葉鞘和莖桿上。 多雨、潮濕容易引起發病。 對產量危害較大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在分孽盛期進行調查,掌握病情,在分孽末期病株率達5%時,及時用藥。 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。
推薦藥劑: 10%井崗·蠟芽菌懸浮劑(真靈)
36%甲基硫菌靈懸浮劑

小麥蚜蟲示圖
主要習性: 全國麥區都有發生,以刺吸為害。 一年發生10-20余代,具遷飛性,危害面廣。 氣溫在10-30 ℃均可發育危害 。 對小麥產量危害很大還可傳播小麥病毒病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春麥出苗后,每3-5天到麥田,隨機抽50-100株調查蚜量,當百株蚜蟲超過500頭時,即需防治。 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。
推薦藥劑: 15%吡蟲啉懸浮劑(松靈)
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

水稻稻瘟病示圖
主要習性: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,對水稻危害比較大的主要是穗頸瘟。 稻瘟病病菌可以借風傳播,并在病稻上連續不斷地繁殖,并進行再次侵染,只要得到一點水滴就可發芽侵入稻株組織,吸收養分,破壞細胞。最短只要4天就可看到病斑。 有利發病的氣溫是24-28℃時,相對濕度在92%以上,如遇低溫、陰雨,水稻生長嫩弱,易造成穗頸瘟流行。 稻瘟病對水稻產量影響很大,嚴重田塊減產可達30%-50%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加強病情檢查,發現病斑及時防治,一般在孕穗末期知破口初期和齊穗期各噴藥一次進行保護。 施藥方法:均勻噴霧,藥液30-45千克/畝。
推薦藥劑: 10%井崗·蠟芽菌懸浮劑(聞安)

水稻稻曲病示圖
主要習性: 稻曲病又稱假黑稻病、綠黑稻病、青粉病等,通常在單季稻、晚稻上發生,發病時間多在抽穗、揚花階段;形成穗部危害。 稻曲病危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,由小菌塊逐漸膨大最后包裹全殼,形狀比健谷大3-4倍,布滿墨綠色粉末,遠看象黑瘤。 稻曲病病菌生長適宜溫度為26-28 ℃,水稻生長后期如果過于嫩綠茂盛,開花期又遇降雨和高溫,容易發病。 稻曲病發病嚴重時可達60%以上,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造成較大的危害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用藥防治。 施藥方法:均勻噴霧,藥液重點噴在植株上部, 藥液30-45千克/畝。
推薦藥劑: 10%井崗·蠟芽菌懸浮劑(稻曲令)
水稻稻飛虱 — 褐飛虱
主要習性:從廣東—安徽每年發生4-8代,卵期7-14天,若蟲期13-24天,產卵前期2-7天,成蟲壽命13-27天,全代歷期27-36天,具遷飛習性,3齡若蟲前防治最佳。 防治方法;防治適期:噴藥時間應掌握在低齡若蟲盛發期。 施藥方法:噴霧,水量要足,45-60千克/畝,均勻噴霧,重點噴水稻中下部,田間保持淺水層。
水稻稻飛虱 — 白背飛虱
主要習性:從廣東—安徽每年發生4-9代,卵期6-14天,若蟲期14-29天,產卵前期2-6天,成蟲壽命約20天,全代歷期20-38天,具遷飛習性,3齡若蟲前防治最佳。 防治方法:防治適期:噴藥時間應掌握在低齡若蟲盛發期。 施藥方法:噴霧,水量要足,45-60千克/畝,均勻噴霧,重點噴水稻中下部,田間保持淺水層。
水稻稻飛虱-灰飛虱
主要習性: 四川、江浙、上海、安徽每年發生5-6代,多以3、4令若蟲在麥田、綠肥田、河邊等處禾本科雜草上越冬,翌年早春旬均溫高于10℃越冬若蟲羽化,發育適溫15-28 ℃,冬暖夏涼易發生,成、若蟲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,引起黃葉或枯死,傳播水稻條紋葉枯病為害更甚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噴藥時間應掌握在低齡若蟲盛發期。 施藥方法:噴霧,水量要足,45-60千克/畝,均勻噴霧,重點噴水稻中下部,田間保持淺水層。
推薦藥劑:
22%毒死蜱·吡蟲啉懸乳劑(誅虱令)
20%毒死蜱水乳劑(獨師令)
15%吡蟲啉懸浮劑(松靈)
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

水稻三化螟示圖
主要習性: 長江中下游、華中、華南大部每年發生3-5代。 卵期7-10天,幼蟲期20-30天,蛹期8-10天,產卵前期2-4天,全代歷期約37-55天。 卵多產于葉片,初孵幼蟲吐絲隨風飄蕩到附近稻株分散鉆入,整個過程約需40-50分鐘。 水稻分蘗期和孕穗期有利于三化螟發生,尤以孕穗期更為適宜。
防治方法:
防治適期:應特別注意水稻的三個危險生育期(分蘗期、孕穗期、抽穗期),當田 間卵孵化期和這三個時期一致時,應在卵孵化盛期施藥,防治白穗則應在水稻破口期施藥。
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,施藥和藥后幾天田間保持有水。
推薦藥劑:
20%阿維·三唑磷乳油
20%三唑磷水乳劑
0.6%甲維鹽水乳劑(獨殺螟)

水稻二化螟示圖
主要習性: 主害稻區每年發生2-4代。 卵期5-8天,幼蟲期30-45天(其中1齡4-7天),蛹期7-9天,產卵前期1-2天,全代歷期約41-68天。 初孵幼蟲一般沿稻葉向下爬行或吐絲下垂,集中在葉鞘內為害,2齡以后才開始蛀入稻株內部為害。 雜交稻,單、雙季混栽區,稻、茭白混栽區有利發生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藥劑防治最佳時期為孵卵高峰期最遲不能遲于2齡幼蟲高峰期,此時幼蟲在葉鞘內為害,仍未蛀入稻莖內,對于二化螟發育不整齊的地區(稻田),應增加用藥次數。 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,施藥和藥后幾天田間保持有水。
推薦藥劑:
0.6%甲維鹽水乳劑(獨殺螟)

水稻縱卷葉螟示圖
主要習性: 江淮稻區每年發生4-5代,江嶺5-6代,嶺南6-8代。 卵期3-7天,幼蟲期15-25天(其中1齡3-4天),蛹期6-10天,產卵前期2-4天,全代歷期約28-36天。 遷飛性害蟲。 初孵幼蟲多在心葉內,嫩葉鞘內進食,進入2齡即開始卷葉為害。
防治方法: 防治適期:藥劑防治最佳時期為卵盛孵期(一 般在蛾現高峰后3-5天),2齡幼蟲高峰期前防治亦合適。 施藥方法:噴霧,藥液量30-45千克/畝噴勻打透,水量足效果好。
推薦藥劑: 2.2%阿維菌素水乳劑(葉不卷)
2.0%阿維菌素乳油(卷清)
24%殺雙·毒死蜱水乳劑(捕縱)
|